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点击文章标题可下载全文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变化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王桂新
【摘 要】 文章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1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与整个人口迁移流动规模迅速增长不同,省际人口迁移则逆向弱化,从2015年开始规模减小;省际人口迁移在强度弱化、规模减小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一些省际人口迁移重要省份的迁出、迁入规模及强度出现反向变化,使省际差异趋向减小,区域分布模式呈分散化趋势。迁移人口仍主要选择向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并分别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迁移圈,江苏、浙江、上海为中心的华东迁移圈,广东为中心的东南迁移圈;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省际人口迁移重要省份之间已初步形成人口迁移对流,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省际人口迁移 迁移规模 迁移强度 区域分布模式 迁移圈【作 者】 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中国迁移流动人口的统计定义——人口普查视角下的分析


周皓
【摘 要】 厘清概念、明晰定义有助于正确认识普查中有关人口迁移流动的数据。文章在强调明确登记对象和完备登记信息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户口标准中流动时间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迁移人口的重要性及无法识别问题、5年前常住地样本的混合属性问题。文章认为:(1)七普登记的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使登记对象变成一次“新”的不同于以往3种统计口径的迁移流动,可能导致信息陈旧、低估城—城流动比例、无法估计小区域的新增流动人口等问题,普查题项最好能增加离开户口登记地后的流入地及最近一次迁移流动时间。(2)忽略迁移人口将低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和活跃程度。中国情境下的研究应重视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个概念,并从普查题项设计、统计定义到数据分析等全方位加强对中国迁移人口的调查与研究。(3)5年前常住地样本是现有流动人口、返迁人口和迁移人口等多种属性人口组成的混合体;研究时应注意混合样本属性并进行分别讨论。文章建议加强流出地视角的研究,充分开发出生地信息,并进一步开放普查数据的使用。【关键词】 人口普查 迁移 流动 统计定义【作 者】 周 皓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中国教育获得性别差异逆转下婚姻有效供给匹配失衡研究


王立军  王玥  胡耀岭
【摘 要】 文章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构建教育年龄婚姻供给匹配模型,对中国教育获得性别差异逆转及相应婚姻匹配失衡问题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传统城市、镇和乡村“男高女低”的教育获得差异趋势渐次发生逆转,“女高男低”的性别受教育差异新格局已经形成,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2)中国婚姻有效供给匹配失衡问题严重,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越难嫁与男性受教育水平越低越难娶的现象并存,尤其是22~35岁的小学及以下男性、初中男性和本科女性有效供给匹配比均低于0.70,意味着该群体中将有超过30%的人口难以找到理想的婚姻匹配伴侣。(3)中国婚姻有效供给匹配失衡问题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关键词】 教育获得 性别差异 趋势逆转 有效供给匹配失衡 【作 者】 王立军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 玥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胡耀岭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定研究


果臻  杨柳清  李树茁
【摘 要】 年龄界定是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文章使用第六次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多递减初婚表,提出基于未婚男性终身结婚期待率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定方法。研究表明:(1)当前,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进一步加剧,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定应具有动态性。(2)农村未婚男性的成婚可能性是进行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定的关键。终身结婚期待率能综合反映未婚男性成婚的可能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3)根据研究需要选择终身结婚期待率标准水平,然后确定其在初婚表中对应的年龄,该年龄及以上的未婚男性可被认定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最后,文章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给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定标准,并计算不同年龄界定所对应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规模。【关键词】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 年龄界定 多递减初婚表 终身结婚期待率【作 者】 果 臻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杨柳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树茁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中国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影响因素


高和荣  周宇
【摘 要】 文章利用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中国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省份在东部集聚,低水平和较低水平由西部集聚到中部集聚。(2)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均等化程度增强,但区域差距依然明显。三大区域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基尼系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3)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及就业水平对本地基本型民生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人口密度对基本型民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财政分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要注重基本型民生发展的区域均衡,增强基本型民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通过加大基本型民生项目建设,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关键词】 基本型民生 区域差距 影响因素 空间面板模型【作 者】 高和荣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周 宇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跃迁及驱动因素分析


张学良  贾文星  吴胜男
【摘 要】 文章基于生态环境约束测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空耦合视角探究高质量发展的跃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距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流域内差距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和“马太效应”,上游城市表现出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和更加波动的空间依赖关系,低值俱乐部集聚是LISA时空跃迁的主流形态。(3)在高分位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基础设施和政府调控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升的关键,金融发展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在高分位点,对外开放成为新的驱动力量,创新水平的作用更加显著。在生态优先定位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强化高水平开放、高品质公共服务和高效能治理的助推作用。【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 时空跃迁 驱动因素【作 者】 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贾文星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吴胜男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京津冀一体化情形下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检验


陈明华  王哲  李倩  谢琳霄
【摘 要】 文章基于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共享性和稳定性6个维度,对2006~2020年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考察;通过构建空间关联网络测度京津冀一体化水平,分析其驱动因素;基于空间网络权重对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多维度检验。研究发现:(1)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2)2006~2019年京津冀一体化稳中向好,创新性和有效性协同有待提升;一体化情形下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生态合作的促进作用最强。(3)2020年京津冀一体化水平下降,民生协同发展受到较大冲击;高质量发展呈发散态势,化解民生共享难题、重视经济结构协调、强化创新协同发展是促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收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京津冀一体化 高质量发展 修正引力模型 β收敛检验

【作 者】 陈明华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谢琳霄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数字经济对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的影响


郭东杰  周立宏  陈林
【摘 要】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影响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的理论分析,利用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的统计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在产业内,数字经济能够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同时减少低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由低技术部门向高技术部门转移;在产业间,数字经济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数字经济显著提升高学历劳动力的就业占比,不利于低学历劳动力就业。当前产业升级与稳就业总体能够协同推进,但存在短期的失业问题,公共政策应注重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劳动力的数字技能,保障低学历失业群体的基本权益。【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升级 就业结构 就业替代 就业抑制【作 者】 郭东杰 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周立宏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陈 林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


吕宣如  章晓懿
【摘 要】 文章基于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考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抑郁得分。(3)异质性检验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60~69岁、受教育水平较低、独居及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健康改善效果更为突出。(4)与健康服务相比,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服务对老年人健康的改善作用更明显。文章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针对差异化老年群体精准施策,重视生活照护及精神慰藉服务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强化健康服务的实质成效。【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年人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作 者】 吕宣如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章晓懿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END



往期回顾
#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

《中国人口科学》2021年总目录

《中国人口科学》编辑部推出视频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